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10日

内外兼治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有内外因素,内因多与脏腑功能失调及个人体质有关,外因多由气候(风、寒、热、燥)等邪气侵入鼻窍所致。脏腑功能失调与肺、脾、肾三腑虚损有关,其标主要在肺,其本在脾肾。治疗应通过整体辨证,从调节脏腑功能入手,以达到良好效果。临床可采用内外兼治法,疗效更可靠:

内治法

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证见阵发性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嗅觉减退,早晚易发,恶风怕冷,遇风(寒)即作,容易感冒,兼见气短懒言,语声低怯,自汗,面色苍白,咳嗽痰稀或咳喘无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虚弱。治宜补益肺气,固表护卫,温肺散寒。

①偏于气虚者,方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加减:黄芪、白术、防风、荆芥、苍耳子各10克,白芷、辛夷(布包)各15克,麻黄、炙甘草各6克,细辛3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下同)。

②偏于虚寒者,方用温肺桂枝汤(《医醇剩义》)加减:桂枝、沉香各1.5克,当归、茯苓、桑白皮各6克,苏子4.5克,橘红3克,半夏3.6克,瓜蒌仁12克。

2.脾气虚弱、化生不足。证见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淋漓而下,鼻塞不通,嗅觉迟钝(或鼻塞,鼻痒,清涕连连,喷嚏突发),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细弱无力。治宜益气健脾,温运中阳。

①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黄芪、人参、炙甘草各15克,白术、当归各10克,柴胡12克,橘皮、升麻各6克。

②偏于肺脾气虚者,方用参苓白术通窍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党参、茯苓、泽泻各12克,薏苡仁、白扁豆、白术、红花、石菖蒲各9克,陈皮、木通、灯芯草各6克。

3. 肾阳亏虚、肺失温煦。证见常年性鼻塞、鼻痒,喷嚏频作且连连不已,鼻流清涕,量多如注,形寒肢冷,腰酸腿软,小便清长,夜尿频,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补肾阳,固肾纳气。

①方用附桂八味汤(《金匮要略》)加减:制附子、熟地、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各10克,淮山药15克,肉桂3克。

②方用右归饮(《景岳全书》)加减:炒山药、山茱萸、姜杜仲各10克,熟地12克,枸杞15克,肉桂4克,制附子6克,炙甘草 3克。

外治法

1.药物(可辛散风寒、行气活血,兼以解毒通窍):①紫草15克,加60%(vol)白酒500毫升,密封浸泡15天,用时取药酒滴鼻孔各2~3滴,每天3~4次。②荜苃适量,研末保存,每用少许吹鼻内,每日2~3次。③鹅不食草软膏,用棉签取少许涂入鼻腔,每日2~3次。

2.针刺:可选取风池、迎香、禾髎为主穴,肺俞、脾俞、肾俞为配穴,每次轮换使用主穴、配穴各一对,每日1次。

3.艾灸:取百会、上星、身柱、膏肓、命门、气海、中脘、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每次选穴3~4个,悬灸或艾柱直接灸。

4.填脐:党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5克,炙甘草3克,盐酸苯海拉明1.25克。将前4味药混合烘干研细末,加入苯海拉明研末备用,每次取药粉0.2克填脐,3~7天换药1次。

5.敷手心:冰片4克,丁香10克,川贝母15克,生附子20克。共研细末,贮存备用,用时取药粉5克,加适量蓖麻油调成糊状,贴敷于两手心,胶布固定,每日1次。

(陈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