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03日
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
□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壮医经典病房 张 莹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于1943年被美国医生Kanner首次记录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是一种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逐年递增的多发于婴幼儿与青少年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受到家长们与全社会共同关注,以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表现。国家卫健委于去年印发《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反映出国家层面对这一疾病的重视。
西医认识
持续80年的研究逐步认识到该病是一种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可能是受一定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发病,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任何一种假说能完美地解释发病原因。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近9万例0~6岁儿童,0~3岁儿童患病率为1.6%,4~6岁儿童患病率为2.5%,男童患病率为2.6%,女童为0.9%,男女比为2∶9。
患者典型表现:1.无依恋行为,对亲人和陌生人的反应没有太大区别;2.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难以理解社交规则与他人的情绪想法并由此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难以建立友谊;3.语言理解力受损与发育迟缓最终导致交流障碍;4.非语言交流障碍主要以交流表情、动作、手势的非典型应用;5.对人对事的固定反应,倾向于使用墨守成规僵化刻板的方式应付生活;6.自我刺激,存在自笑、冲动攻击、自伤等情绪及行为异常。部分患儿还存在睡眠障碍,包括但不限于智力残疾、发育迟缓、癫痫、胃肠道并发症、心脏问题、免疫障碍等临床症状。
目前在自闭症治疗上有多种治疗方式,教育训练是最主要方法,主要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应用行为分析、言语治疗、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认知行为等疗法,具体形式为美术、音乐教育,游戏与社会技能学习等。当临床症状极其严重如表现为抑郁或强迫症,或行为干预无效时,应考虑进行药物治疗。但目前临床上尚无特异性药物,主要为改善症状如抗抑郁、抗注意力缺陷、抗癫痫药等。
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自闭症属于“郁证”“五迟五软”等范畴,可归于脑病、神志病类,病位在脑,病因与心、肝、脾、肾有关,与湿、痰、瘀等病理产物相互影响。
病因病机方面,中医认为肾精化生脑髓,先天之精不足、后天之精失养导致髓海空虚影响脑主精神意志即大脑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表现为精神活动和感知觉障碍。儿童处于脑髓发育阶段,此时肾精未充髓海空虚是婴幼儿时期孤独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气血对脑髓有荣养功能,气血失常导致元气失充不足以上养于脑,也可使脑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出现语言障碍或落后、刻板行为等自闭症症状;风痰上扰或饮食不节致中焦浊邪上逆均可化生痰浊,痰浊蒙蔽清窍表现出失语、呆钝等症。
治疗方面,可在辨证辨病基础上选择内服中壮药治疗或针灸、药线点灸等外治治疗,多以补肾健脾、补髓养血、化痰开窍为法。若患者因年幼或惊恐不能配合服药或针刺治疗亦可选择无痛的中针导引术进行治疗。中针针灸、中针导引术治疗精神类疾病包括自闭症效果较好,中针以“调筋”“调气”“调神”学术思想为指导,遵循“以脉定穴,以象定穴,重视脑部穴位”取穴原则,根据患者形体、四象功能的异常进行“调筋”,使用“中针双手诊脉法”根据脉象以“调气”,重视选取脑部穴位以及心理疏导以“调神”,因此治疗精神类疾病收效显著。
验案举例
某男性,16岁。2022年8月10日就诊,主诉:情志不畅1年余。现病史:患者家属代诉,1年余前出现情志不畅,烦躁易怒,睡眠颠倒,不能与同学交流,辍学在家,外院就诊考虑为“自闭症”。曾于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住院治疗,症状稍缓解。现仍情志不畅,烦躁易怒,睡眠颠倒,大便干结,2~3日一行,小便色黄,食纳欠佳。查体: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暗、舌暗红、尖点刺、苔黄腻、脉涩。辨证诊断为少阳、阳明、厥阴合病,予中药、壮药内服,主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患者惧针,予中针导引术治疗头部1次。当晚患者睡眠明显好转,一周后,患者烦躁感明显减轻,情绪平稳,返校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