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0月06日
中药剂量大小 病情因素不可忽视
□ 南宁市隆安县中医医院 黄顺志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宝藏,自古以来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药并不是“一剂适用于所有”的,它的剂量大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精确调配。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中药剂量与病情因素之间的紧密关系。
病情的轻重
中药剂量与病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联。
初期与轻微症状:当身体刚开始出现异常或病症比较轻微时,其实身体的自愈能力往往是很强的。这时,中药的作用主要是辅助和引导身体走向恢复。因此,这个阶段的药量可以较小,足以配合身体的自我调节。
病情加重:当病情逐渐加重或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和身体功能时,单纯依赖身体的自愈机制可能不足以应对。这时,中药需要“加大火力”,提供更多的辅助和调节,以达到控制病情、促进恢复的目的。此时,较大的药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强调的是“量病定剂”,意味着不是一味地追求大剂量或小剂量,而是根据病情的实际需要来确定。
病因的不同
在中医治疗中,药物剂量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病因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不同的病因所引发的病症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进而影响到药物的选择和剂量。以下将结合一些常见的中医病因,对药物剂量的选择进行描述:
1.湿热:如黄疸、尿赤、口舌生疮等,药物可选择黄连、金银花、连翘。剂量考量:因为湿热的性质烈,通常需要较大剂量的药物以清热解毒,但过大的剂量可能伤害正气,所以需权衡。
2.气血双虚: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药物可选择人参、当归、黄芪。虽然是补益的药物,但如果剂量过大,可能会造成“养过”,导致身体气滞不通或其他不适,所以选择适量是关键。
3.风寒侵袭:如恶寒、无汗、关节疼痛、头痛等,药物可选择麻黄、桂枝、白芍。因风寒的性质,需要较大剂量的发汗解表药,但也要注意不要过量,以免伤害阳气。
4.湿邪困阻:如脘腹胀满、口舌黏腻、关节不利等,药物选择有茯苓、薏苡仁、泽泻。根据湿邪的程度,选择适量的药物以利湿通瘀。
5.火热上炎: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眼赤等,药物可选择黄芩、黄连、知母。火热病症需要较大剂量的清热药,但也需注意平衡,防止清热过度伤害正气。
综上所述,中医的药物剂量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病因病症、药物性质等多种因素进行权衡。
病症的阶段
疾病的发展经常会经历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对治疗的需求都是不同的。这是中医治疗的一个核心理念,也是确定药物剂量的重要依据。
1.急性期:在疾病的急性期,症状通常比较明显、突发并迅速加重。这时,医生可能会采用大剂量的药物,目的是为了迅速控制病情、减轻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例如,对于急性高热,可能需要大剂量的清热药来迅速退热。
2.恢复期:当疾病进入恢复期,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帮助身体逐渐恢复、调节体质、防止复发。此时,药物剂量可能会相对减少,因为此时不需要强烈的药效,更重要的是长期、持续的调理和恢复。
体质与病情
体质是每个人身体的基本特征,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不同的体质,其对疾病的反应和恢复能力都是不同的。
1.阳虚体质:代表着身体的阳气不足,常见的症状有手脚冰冷、怕冷、面色苍白、声音低弱等。这类患者在冬季或阴冷的天气中,可能会感到特别不适。因此,治疗时除了针对具体的疾病,还需要考虑增加温阳的药物,如桂枝、艾叶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
2.阴虚体质:代表身体的阴液不足,常见的症状有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夜间盗汗等。这类患者在夏季或炎热的天气中可能会感到特别不适。在治疗时,除了针对具体疾病,还需要增加滋阴的药物,如生地黄、玉竹等。
总之,中药治疗,讲究“对症下药”,剂量的选择绝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对病情的深入了解而做出的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