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9月15日

心律失常怎么办

□ 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叶杨秀

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脏通过有节律的跳动,将血液供应给全身各处,心脏的工作受到特有的电信号系统控制,当信号的发生或传导发生异常,导致心脏跳动速度变化不规则,即为心律失常。

心脏传导系统的构成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由心脏的“天然起搏器”——窦房结发出稳定的电信号控制,该信号通过心房,进入位于中间的连接枢纽—房室结,再通过左右束支下传心室,形成一次电传导过程,从而引起心脏跳动,将血液输送到入全身各处。

心律失常的种类

1.按发生部位分:室上性(包括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2.按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分:快速型与缓慢型心律失常;

3.按发生机制分、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

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

1.生理性因素。运动、情绪激动、进食、体位变化、睡眠不足、饮酒、冷热刺激等。

2.病理性因素。①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②全身性疾病:甲亢、肾衰竭等心脏以外的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的改变。③药物及手术治疗,如洋地黄等药物;心导管检查、各种心脏介入性治疗等手术。④水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钾等。⑤基因突变,部分心房颤动和预激综合征患者具有基因突变位点。

心律失常的危害

1.血液循环失常:当发生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使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引起心慌、胸闷、乏力等症状。

2.心动过缓:严重时可出现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综合征(又称慢—快综合征)等,从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头晕目眩,甚至失去知觉。

3.猝死:心律失常的病人在发作次数开始增多时,在心率加快期间,有可能引起血管收缩,同时血液流量变小,在持续刺激下,病人就很容易引发猝死。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引起心脏血栓,一旦出现栓子脱落,还会导致其他部位出现栓塞,比如脑栓塞等,严重时会猝死。

怎样诊断心律失常

1.向医生提供详细有用的线索:心律失常发生的诱因(烟酒、运动及精神刺激)、症状发生的时间次数、发作时的感受(心悸)、缓解的方式。

2.体格检查:测心率和节律,某些心脏听诊也有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

3.心电图:这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可以记录短时间内的心电变化,有助于缩小确定多种特定心律失常的范围。

4.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捕获一过性心律失常,了解心悸或者晕厥的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明确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发作与日常活动的关系,以及心率昼夜分布特征,协助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以及起搏器的功能状态等。

5.运动试验:通过踩踏车或药物模拟人的运动状况,观察运动中的心脏电变化。用于确定运动是否会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症状。运动试验诊断心律失常的敏感性不如动态心电图。

6.食管心电图:利用左心房后壁毗邻食管的解剖特点,将食管电极置于心房水平,能清楚记录到心房电位。主要用于测定心脏窦房结及窦房传导功能、房室传导功能,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及诊断,以指导进一步治疗。

7.心腔内心电生理检查:将多根电极导管插入心腔,记录心脏内部的心电活动,及测定心脏不同组织对程序电刺激的反应。用于体表心电图难以明确的心律失常、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和恶性心律失常与心脏猝死的预测等。

心律失常的治疗

1.病因治疗和消除诱因:心律失常的治疗首先针对原发病治疗并消除可纠正的诱因,如电解质紊乱、贫血等。

2.抗心律失常药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权衡利弊,规范合理用药。

3.心脏电复律:常用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符合电转复条件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4.安装起搏器:用于心律失常引起心动过缓,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5.导管消融:适用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典型房扑或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6.外科手术:目的在于切除、搁置、离断参与心动过速生成、维持与传播的组织,保存或改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