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9月15日
国医大师黄瑾明论治壮医三道两路病临床治验
□ 国医大师黄瑾明学术思想与临床诊疗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壮医医院分中心秦祖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整理:王成龙 郑 玲 蒋桂江 指导:秦祖杰 黄瑾明
谷道病
谷道即食物进入人体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壮语称为“条根埃”)。谷道主要是指食道和胃肠。其化生的枢纽脏腑在肝、胆、胰。食物经口、咽、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消化(此中有肝、胆、胰参与化生),进入“虽勒”(小肠)泌别清浊。清者为营养物质,输布全身,发挥营养作用;浊者经“虽老”(大肠)变为糟粕,排出体外。故谷道的功能主要包括消化吸收和排泄糟粕两个方面。
谷道病是指身体摄取食物,消化、吸收、传导营养精微物质,排泄体内之糟粕等功能产生障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呕吐、呃逆、嗳气、厌食、腹泻,或便秘、腹胀、腹痛等。谷道病多为寒、湿、热、毒邪或时邪疫毒直犯谷道,或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谷道而致;治疗上辨毒、辨虚,以祛除毒邪,疏通谷道,调谷道之气为主。
验案:胴尹(胃痛)
梁某,女,44岁,职工。初诊日期:2022年6月11日。
主诉:诉胃脘隐痛伴反复嗳气10年余,加重10天。
现病史:患者10年前开始出现空腹时胃脘隐痛伴嗳气,无腹胀。曾断断续续地吃中药治疗,症状时有缓解。10天前出现胃脘疼痛,嗳气加重,时有腹泻,排稀便每天3次,做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服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刻下证:患者形体偏瘦,胃脘隐痛,按之疼痛稍缓解,偶见恶心呕吐,口燥咽干,胃纳差,完谷不化,寐差,面色萎黄。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壮医诊断:胴尹(阴证)
中医诊断:胃痛(胃阴亏虚证)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治疗:壮医针灸结合壮药内服治疗。
1.壮医针刺
取穴:脐内环穴(肝、脾胃、肾)、上脐行穴、内庭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脾俞穴、胃俞穴。
手法:针脐内环穴(肝、脾胃、肾)用壮医天阴阳针法,进针后直接留针30分钟。针足三里穴,用吐纳补法,补4次。其他穴位无痛进针,不求酸、胀、麻针感,留针30分钟。每周针灸2次。
2.壮医药线点灸
取穴:上脐行穴、内关穴、中脘穴、合谷穴、曲池穴、内庭穴、趾背穴、食背穴。
方法:每穴点灸3壮,每日1次,均用泻法。
3.壮药内服
处方:旋覆花10克(布包煎),代赭石10克(先煎),法半夏10克,陈皮6克,党参2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柴胡6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炙甘草6克,麦芽15克,山楂15克,神曲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4.内服黄氏补谷健胃汤
处方:党参15克,陈皮6克,山药 30克,白术 10克,广西蜜枣10克。
用法:浸泡好的党参、茯苓、白术、陈皮用净布包起,放入砂锅内同猪排骨500克、蜜枣一同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炖3小时,去汤上白沫,炖直至酥软,加入盐少许调味,去药渣,喝汤吃肉,分2~3次服,日常调理用,可一周1~2次。
2022年6月18日二诊:患者诉经上述治疗后,胃脘隐痛症状较前好转,仍有嗳气,解稀烂便次数减少,继续内服上方7剂,并配合壮医针刺及壮医药线点灸,取穴及手法同上。
2022年6月25日三诊:患者诉经上述治疗后,不再胃脘痛,嗳气减少。舌质淡红,薄白,脉细。处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党参30克,当归15克,桔梗10克,炒枳壳25克,炙甘草10克,麦芽15克,山楂15克,神曲10克,柏子仁20克,酸枣仁30克,五味子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同时配合壮医针刺,取穴及手法同上。
2022年7月2日四诊:经上述治疗后,患者诉睡眠改善,胃痛未见发作,气色好转。要求继续予壮医针刺及内服黄氏调气汤、黄氏补谷健胃汤巩固疗效。
随访三个月,胴尹(胃痛)未见复发,嗳气减少,纳寐可。
【按】胴尹(胃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均可归属于本病范畴。胴尹(胃痛)既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独立疾病,又是谷道病中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壮医认为,胴尹(胃痛)主因人体内天地人三气不同步而发病,缘由外感邪毒阻滞三道两路,或饮食不节恣纵口腹,过服寒凉,寒邪凝滞于谷道,以致气不畅而致胃脘部疼痛,或内伤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年高体虚等,导致气机失调,谷道失于濡养而疼痛。病变部位属于壮医谷道病范围。胴尹(胃痛)以辨清虚实为要,如实证者,应区别寒毒凝滞谷道或龙火两路瘀堵,分别给予祛寒毒、疏通龙路火路瘀毒之法;虚证者当辨虚寒与阴虚,分别治予补虚之补阳或补阴法。胴尹(胃痛)的治疗以通调谷道,解毒止痛为大法,通过疏通谷道气机,辅以补虚,以达“通则不痛”。
黄老尤善于运用壮医针灸结合壮药内服治疗胴尹(胃痛),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证明疗效确切,效果显著。本病辨证时以嗳气频作、胃脘隐痛、口燥咽干为要点。故在治疗上采用壮医针刺治疗及壮药内服,同时配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和食疗方黄氏补谷健胃汤。
壮医针刺治疗着重于调气。脐内环穴为调气要穴,针脐内环穴(肝、脾胃、肾)以通调谷道,疏通人体内天、人、地三部,配合脾俞穴、胃俞穴增强调气作用。针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健脾补虚,用于滋阴和胃。针内庭穴健脾和胃止痛,主治脾胃虚之疼痛。针上脐行穴通路止痛、调理气血、健运谷道。上脐行穴为壮医特定穴位,也称胸脐行穴,属天、人、地部,从天突穴至神阙穴,等距离分为10穴。在此基础上加入壮药内服以调畅谷道,黄老认为壮药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协调脾胃升降失常的同时,加以调理肝木之品,“土得木而达”,肝木宣发,脾胃升降有序;肝木不舒,则脾胃升降失调。故用旋覆花重镇降逆,理气止嗳,代赭石镇肝和血,以平逆气,沉降止呃,共用为君药;法半夏、陈皮、枳壳辛温散寒、祛痰降逆,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舒达肝木共为臣;再配伍四君子汤以治疗脾胃素虚为佐;加上麦芽、山楂、神曲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配伍,起到健脾温中和胃、行气降逆止痛、养血敛阴柔肝的功效,可使“血润肝荣,脾不受制,逆气自平”。三诊时,根据患者舌脉以及症状,黄老遂辨证施治,调整为壮医黄氏调气汤,顾护脾胃,方中重用黄芪,通调健运谷道,配以红参、白术、炙甘草,甘温补虚。脾虚日久,化源乏力,则营血亦虚,更以当归养血和营,配伍陈皮理气醒脾,助气机升降,又加升麻、柴胡二药,轻清升散,协诸益气之品升提下陷之中气,枳壳破气除满,消气滞除胸胁胀痛,酌加麦芽、山楂、神曲健脾和胃,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安神助眠,桔梗载药上行,助全方药物补气调畅谷道。在壮族先民千百年的饮食习惯中,认为“补虚当用血肉有情之品”,故黄老在治疗胴尹(胃痛)的过程中,结合壮医黄氏补谷健胃方。方中党参补气健脾养胃,脾喜燥恶湿,故用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茯苓渗湿健脾,陈皮理气健脾,一同共奏通调补益谷道之功。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广泛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其将经壮药液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借助火的温和热性以及药物的功效,补虚调气,扶正祛毒,恢复谷道、龙火二路正常运转,从而达到“通则不痛”。黄老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辅助壮医针刺及壮药内服,能有效将内外毒邪祛除,使三气同步,胴尹(胃痛)自愈,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