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7月07日

炙甘草汤临床新用

炙甘草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由炙甘草、人参、阿胶、桂枝、麦冬、大麻仁、生地黄、生姜、大枣组成。原来是治疗伤寒病而见到脉结代(即间歇)心悸不安的证候,所以也叫“复脉汤”。此方不仅治疗脉结代、心动悸有良好效果,而且治疗阴虚肺燥、咳唾涎沫、带有血丝、咽干舌燥、气短心跳、自汗颊红的虚劳性肺萎症,也有良好的效果。笔者多年来运用炙甘草治疗低血压、频发室性早搏颇有效验。

原发性低血压:曾观察治疗50例,显效38例,占76% ;有效12例,占24% 。其中服药后血压在1周内恢复到100/70mmHg以上者12例,7~15天21例,15~25天15例,1月以上2例。平均治疗日期为16天。

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5克,人参10克,桂枝10克,生地黄20克,麦冬15克,厚朴10克,炙麻黄5克,生姜10克,大枣30克,阿胶10克(烊化冲服)。水煎2次,合并药液,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

按:炙甘草汤加减是仿《伤寒论》炙甘草汤意。仲景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临床主治心脉阴阳两虚证。传统医学虽无低血压的记载,剖析“脉结代,心动悸”之证,结代脉的临床表现,正如《濒湖脉学》所说:“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主要是阳虚不能宣通脉气,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从现代医学分析,收缩压主要取决于心肌收缩的大小和心搏的多少,舒张压主要取决于外周血管阻力。心搏量减少或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可致血压下降,反之则升高。低血压患者一般有脉压均低等特点,这样就符合了《伤寒论》原文177条炙甘草汤主之的原理。方中重用炙甘草为主药,结合人参、大枣益气以补心脾;生地黄、麦冬、阿胶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润肺生津;姜、桂皆性味辛温,具有通阳复脉,升血压作用,加厚朴行气和胃。麻黄,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提示,含有麻黄碱、麻黄油,不但有平喘发汗的作用,而且还有收缩毛细血管,改变微循环的作用,因此能使血压上升,麻黄的加入能增加强心升压作用。综观全方具有益气复心脉、滋阴补血之功,使心脉阴阳平衡,血压恢复正常。

频发室性早搏:吴某,男,48岁。心悸气短2年余。证见胸闷,心悸,耳鸣,四肢无力,口干,舌红苔白,脉沉而结。心电图提示:频发性室性早搏。证属心肾阴阳两虚。治宜补心肾之虚,以复其脉。方用炙甘草汤加减:生地30克,桂枝10克,麦冬15克,阿胶15克(烊化冲服),炙甘草10克,黄芪30克,川芎15克,仙灵脾15克,桑寄生20克,珍珠母30克,陈皮10克。7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心悸止,室早次数减少。效不更方,原方继服7剂。药毕,心律转齐,结代脉消失。

按:室性早搏属中医“心悸”“怔忡”的范畴。主要是由于阳气不足,阴血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内停、瘀血阻滞、心脉不畅所致。方中生地、仙灵脾、桑寄生补肾固本;炙甘草、桂枝温阳复脉;茯神、黄芪、珍珠母扶正气,宁心安神;麦冬、阿胶生精液,充脉体;川芎、陈皮活血理气。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固本、强心复脉之功。故对室性早搏(心律失常)颇有良效。

注:1mmHg=133.322Pa

(梁兆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