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6月09日
特色壮医药熨疗法
□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明秀分院 黄美郁
壮医药熨疗法源流 考古资料证明,远在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学会用火之时即有萌芽,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特色壮医药熨疗法是借助热力、药力作用,在人体的患部或腧穴筋结处来回熨烫、浴足,通过皮毛、腠理,使药由表达里,以疏通龙路、火路、体表网结,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药熨法的相关记载最早可源至西汉,《五十二病方》古医学书中记载的“治齐(脐)”疗法与药熨法雷同,相关文献的记载补充了药熨法的空缺,而《黄帝内经》则为药熨这一外治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而“熨引”则是:将药加热后给予热熨导引。到唐代《华佗神医秘传》中记载,则将药熨发展成为面饼药熨法。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中“阴阳熨脐葱白麝,冷热互熨尿自行”药熨法已发展优化到阴阳熨法,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后经历代医家传承与发展,药熨法已发展成为诸多特色外治疗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壮医药熨疗法作用机制 经筋是人体运动力之源,是人体形体之象,其内络脏腑,外应天序,联缀百骸,周络全身、筋与脉并为系,筋为脉之载体,脉为筋之供体。经筋的主要功能是主持全身运动及保护脏腑,并有联结各骨节、维络周身的作用。壮医称“筋肉”为“伊”与“诺”,称“骨头”为“骆”,经筋相当于壮医的“火路”,火路属于人体信息传导通路,对应于西医的神经系统。药熨疗法是将“药”与“熨”相结合,对不同病症进行辨证施治,给予对症组方。热熨有温阳补虚,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使药效直达病所,从而改善患者疼痛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烫熨治疗有药力和热力的双重作用,具有散寒逐邪,理气活血功效。壮医学认为,天地人三气同步与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同步平衡是通过“三道两路”调节来实现,而“三道两路”的核心是“通”字,不通则痛,壮医药熨疗法则是通过热力作用舒张机体毛孔、体表网结及经络,将药效快速传到机体,达到祛风散寒,拔毒除湿,活血止痛,畅通人体三道两路,治疗疾病的目的。
壮医药熨疗法治疗方式 壮医药熨疗法多种多样,或将这些药物炒热,以布包裹后趁热直接熨患处,或将药物装包蒸煮后热熨部位,或将药物煎煮取液烫熨用,或将药物制成药膏,用时略加烘烤,趁热将药膏敷于治疗部位,以患者能忍受而不灼伤皮肤为度。特色壮医药熨疗法:将相关药物装入布袋,5500~6000毫升水中浸泡1小时,然后加热煮沸1小时,滤出药液烫熨用。烫熨前准备:以患处经筋为主,对经筋线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至深,由轻至重,以切、循、按、摸、弹拔、推按、拔刮、拑掐、揉捏等手法松筋解结5~10分钟,筋结分点、线、面等形状,有硬结感或患者疼痛感最强处。循筋辨证烫熨方法:患者取舒适卧位,充分暴露烫熨部位,将毛巾放入药水内充分浸湿后,拧至半干循经筋全线点、按、揉烫熨,使局部皮肤发热微红,然后重点烫熨筋结点(患处),3~5分钟更换1次毛巾,连续更换3~4次,烫熨10~20分钟;烫熨时针对阴、阳两证患者采取不同手法施术,阳证患者(急症、热证)恶热,采取轻手法、稍低温度(50℃~60℃);阴证患者(虚证、寒症)喜热,采取重手法、高温度(60℃~70℃)。烫熨后进行药水浴足,药水温度下降至38℃左右时,患者取坐位浸洗双足5~10分钟。每天1次,14天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注意烫熨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并让其排空二便;烫熨时使药熨温度在50℃~70℃为宜,顺着经筋向心方向进行烫熨,重点烫熨筋结点;治疗全程注意保暖。
壮医药熨疗法特色优势 壮医药熨疗法通过热熨体表将药力和热力导入肌腠,以温通龙路火路,散寒逐邪,理气活血,可适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病证,尤其是对于风湿痹症、寒性疼痛、跌打损伤、疮疡初起而未成脓者等局部病证具有相当好的疗效,对某些因脏腑机能失调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进行烫熨治疗前松解筋结,以疏通龙路、火路、体表网结,调和气血;烫熨中依据人体十二经筋均呈向心性循行,循筋全线烫熨,重点烫熨筋结点,患者整体放松、舒适、满意,使药物直达病灶,更快更好发挥药效;烫熨后采用药水浴足,则进一步使皮肤受热均匀,腠理疏通,血管扩张,气血流畅。通过松筋解结+药水烫熨+药水浴足三者结合从而达到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消肿祛瘀等功效,与传统局部烫熨相比较循筋烫熨效果更好。此外,本法操作简单,药源广泛,使用十分方便。壮医熨浴疗法一般无药物内服的毒副反应,病人(尤其是小儿)乐于接受,可以作为一般家庭保健疗法而加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