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26日

中医夏季养生四原则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指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蕃,即茂盛;秀,即华美。在夏天的这三个月中,阳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夏季也是一年里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夏气通于心”,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外发,付阴在内,腠理开泄,汗液外泄,阳气趋外,易宣散、耗伤,情绪不稳,易心浮气躁,还容易引发感冒、中暑及各种胃肠道疾病,因此夏季养生要遵循以下四大原则,在精神、生活、饮食、起居等各方面加以调摄。

精神调摄,重在养心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夏季属火,火气通心,故曰“夏气通于心”,夏季的炎热最易干扰心神,使心情不宁,烦躁不安,而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静养心神,要重视精神调摄,使神清气和,欢乐舒畅,胸怀宽阔,心神得养,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忌焦虑忧怒。《黄帝内经》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精神饱满,切忌发怒,使机体气机宣畅,通泄自如,要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经常听听悠扬的音乐、看看优美的图画,或进行户外钓鱼、打太极拳等缓慢运动,都有利于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生活调养,重在养阳 《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在生活中人们要少食冷饮、凉茶及生冷瓜果,如过度食用则易损伤脾胃之气,长此以往可致脾肾阳虚,引起食欲减少、胃痛、腹泻等症状。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性温,能温阳祛寒,夏天适当吃一些姜,可起到养阳健脾的作用。

夏季是一个多湿的季节,湿为阴邪,最易伤及脾阳,导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肤湿疹、肢体或颜面水肿、四肢不温等各种症状,故夏季应避免居住潮湿之地,出汗后应及时更换衣服或擦干汗液。

在生活起居方面,夏季昼长夜短,外界阳气充盛,起居宜顺应阳气的消长,可适当晚睡早起,应多参加户外活动,能补充身体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通过户外活动锻炼,提高身体对暑热的耐受性,并通过运动发汗等方式把体内的郁闷宣泄出去,使阳气得以宣发,顺应夏季宣发生长的状态。

饮食调养,温食为主 夏季的饮食原则宜清淡,易于消化,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夏季的饮食要稍热一点,饮热茶,可适当多进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等,要“以热制热”,不要寒凉,亦不要吃得太多,可少食多餐。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此外还应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如冬瓜、苦瓜、西瓜、黄瓜等,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夏季人体出汗多,腠理发泄,饮食宜多食酸味,如绿豆汤、酸梅汤均可消暑解渴,酸性收涩,可起到收敛作用,防止出汗过多,固护肌表。夏季还应多补水,可选用菊花茶、赤豆汤、莲子粥、荷叶粥、百合汤、皮蛋粥等,既可清暑热,又可生津开胃。

夏季保健,注意防病 进入夏季后人的消化功能普遍减退,是感冒、急性胃肠道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多发季节。所以,做好夏季常见病防治工作,对平安度盛夏十分重要。夏季要适当安排好午休,保证睡眠充足,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以防感冒和中暑;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预防肠胃炎及食物中毒;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夏季各种皮肤病的发生。

总之,夏季顺时养生重在“养心”“养阳”,注意保护人体之阳气,防暑防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即告知人们夏季失于养生则对人体存在潜在危害。

(朱本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