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10日
聚焦全国两会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今年全国两会,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的重要会议,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来自中医药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积极为百姓代言、为发展献策,一起来听他们的“好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加快启动针灸大科学研究计划引领学科发展 针灸是我国在国际上能够主导发展方向并取得突破的原创性学科,其所蕴含的生命科学规律正在被逐渐认识,需要积极实施“以我为主”的大科学计划,以引领国际针灸学科的学术发展。针对针灸大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张伯礼建议,一是开展针灸临床研究,建立符合针灸临床特点的研究范式和评价方法,产生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二是聚焦针灸基本科学问题,系统开展穴位对机体调控规律研究。从体表三大系统:皮肤固有“皮−脑轴”系统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体表存在激活抑制疼痛的“闸门”;“体表-内脏”的特异联系等方面,探索针灸穴位的局部、靶器官及全身效应,系统阐明针灸治病的科学机制和针灸理论的科学内涵。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徐兰宾: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他建议,为中医药医疗服务和产业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集成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先进成果,依托国家高水平平台开展深入研究,不断阐明中医药理论内涵,创新中医药技术方法,为医疗服务和产业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此外,徐兰宾还建议科技部等部门科学谋划中医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动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作用机理、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取得理论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人陈静:做大做强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 陈静认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基石,应当对其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解读,实现历史文化与中医药健康旅游无缝对接。她建议,以加强人才培育和品牌宣传为“先”,利用现有的人才培训中心,加强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的培训,鼓励旅游从业人员到中医医院、科研院校进修,培养兼具旅游和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制定服务特色标准和操作规范,建立中医药与健康旅游专业人才激励机制,提升中医药健康旅游的能力和服务质量。同时,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信息宣传,积极承办国际性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会展和论坛,创新养生文化旅游节、全国药膳大赛等节庆活动形式,加强推广,扩大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侨联主席刘以勤:中医药“走出去” 需进一步拓宽渠道 他建议,可以通过各类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向海外介绍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理念,增进海外民众对中医药的了解;通过开展海外中医师培训、加强与海外华人中医药协会的联系合作、推动海外华人医院与国内医院合作等方式,助力海外中医行业提升水平;通过中医药“走出去”,将中医药知识和理念传达给更多海外华侨华人,守护他们的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打造中医老年医学研究高地 一是加大对中医老年疾病研究的投入力度,目前研究主要聚焦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慢病疑难病,对衰老机制与延缓衰老的基础性研究及老年慢病共病关注不够,涉及中医的内容较少。同时,她建议设立国家中医老年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或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提高中医老年医学临床研究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中医老年医学研究高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党委书记李浩: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走出“院门” 建议由药监部门牵头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使用政策,出台相应的细化实施方案,支持、鼓励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走出“院门”,加快实现在省市区域,系统内附属医疗机构、医联体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内的互通共享。建立药监、卫生健康部门主导,医保、科技及中医药局等多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制定和出台调剂调配管理办法,简化审批流程,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区域性流通使用。设立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重点项目研发科技专项。加大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中医药制剂研发关键技术装备和中药新药研发的支持力度,培育中医药成果转化的物化基础,助力中药制剂实现成果转化。由政府主导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医疗机构和中药企业合作,发挥医疗机构的临床优势和中药企业的硬件、技术、资金及转化优势,合作开展中药制剂研发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满足临床科研需要和使用供给。
(来源:新华网、人民网、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