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11日
金秋时节板栗香
每当秋风送爽时节,街头巷尾便飘起诱人的糖炒桂花栗子的阵阵香味来。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吃糖炒板栗,吃到嘴中,余香满口,回味无穷。
栗子就是板栗,亦称毛栗、大栗,是栗子树上的坚果。中国是栗子的故乡,栽培栗子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诗经》有云:“栗在东门之外,不在园圃之间,则行道树也。”《左传》也有“行栗,表道树也”的记载,说明在当时栗树就已被植入园地或作为行道树。战国时著名纵横家苏秦对燕文候说:“燕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细作,而足于枣栗矣”。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栗子的经济价值了。
栗子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胡萝卜素、泛酸及10多种微量元素,营养十分丰富。栗子可代粮,与枣、柿并称为“木本粮食”,既可生吃,又能煮熟吃,炒着吃或磨成栗子粉制作出各种糕点吃,还能制作出酱、羹烹调各种菜肴吃。《花镜》上说,若与橄榄同吃,会生出梅花香味。栗子生吃脆甜,风干后更甜,用栗子制作的名菜有栗子闷鸡、栗子烧肉、板栗狗肉煲、南瓜栗子鸡、栗子烧菜心、栗子山芋、栗子玉米汤等。糖炒桂花栗子或用栗子制作的重阳糕、栗子糕更是香气扑鼻,使人垂涎三尺,不失为金秋季节人们喜爱的休闲保健食品。
栗子的药用价值非常高,是一种价廉物美、营养丰富的滋补良药。李时珍概括为:“熟者可食,干者可补,丰俭可以洛时,疾苦可以入药,辅助粮食,以养民生”。栗子的栗肉、栗壳、栗树皮、栗树叶都是宝,《本草纲目》载:“栗子性味甘温,无毒,有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之功,可治腰膝不遂、肿痛淤血、筋骨风痛、筋骨断碎等症。生食可止吐血、便血、尿血,一切血症,均可服用”。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本草》所谓‘栗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殆非虚语”。从药用价值来看,板栗性甘温,有强身壮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的功效,被称为“肾之果”,经常食用,可治疗腰腿无力,大便溏泻,口腔溃疡等症。宋代文学家苏辙有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归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恰如其分地说明栗子治老年腰腿毛病的功用。
此外,栗子能抗老防衰,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老年人常食栗子,对养身健体、延年益寿大有好处。民间流传许多栗子治病的验方:用栗子200克于火炉热灰中煨熟或用水煮熟,剥皮食用,可治因肾虚引起的久婚不育,腰腿无力,小便频数等症;病后虚弱,手足酸软麻木,可用板栗肉配用适量红糖,加水煮熟进食,若不嗜甜食,可配猪瘦肉、红枣4~5枚同煮,连服一周多可见效;栗子、粳米同煮粥,佐以生姜、红糖、红枣食用,可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泻、尿频等症;用栗子60克,五花肉适量与生姜3片炖食,可治咳嗽、哮喘等症。
栗壳也是一味良药,中医称板栗的有刺硬壳为风栗壳,具有收敛、祛痰、散结等功效。因此,中医在治疗颈部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时,常用风栗壳配夏枯草,或用桔梗、牛蒡子等消热化痰药物同治。将风栗壳三四个烧成炭,研成药末,加纯蜜糖适量,用温开水调匀后进服,每日2次,可治疗痤疮出血。用风栗壳药末涂于外伤患处,还可止血。栗树皮煎汤内服可治痢疾,外洗可除丹毒;栗树叶煎汤内服可治哮喘,捣烂外敷可收敛疮肿。
栗子虽香糯可口,营养丰富,能强身健体,治疗多种疾病,但不宜多食,吃多了容易引发头胀、目眩。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及糖尿病、风湿病患者均须慎食。
(徐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