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11日

广西特有的京族医药

京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人口约3万人,属于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广西防城港东兴市。

京族原住越南的吉婆、涂山,于明代迁来广西,自称“越族”,源于古代的骆越。防城港市境内的京族有30个姓氏,来得最早的刘、阮二姓已有十六七代。其中刘姓最多,占20%;其次是阮、黄、吴、苏、武五个姓。195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相传500多年前,越南涂山、宜安(今越南海防市一带)的一帮渔民在大海捕鱼,追踪鱼群来到中国的东兴附近海面,在如今的“京族三岛”定居下来。东兴市漓尾村保存的一份旧公约中,记载了该村渔民“承先祖父,洪顺三年,贯在涂山,漂流到此……立居乡邑,一社二村,各有亭祠”的历史。洪顺三年,即1511年,为明正德六年,至今正好500余年。东兴漓尾一个哈亭的碑记中,也有一处“京族简史”,说得更加生动:“闲来坐谈古代事,越南涂山是祖籍。洪顺三年的一天,先祖漂到福安邑。初来方向实难分,四边海水岛林浓。先行落脚后探询,方知东方是白龙。西面竹山界相接,北边谭吉是邻区。红揽蠓蛎满海滩,潮落更多蟹蛤蜊。在此居住半年间,鱼虾多来南海上。人随船浮无定所,白浴太阳夜宿霜。”无论方志记载还是口述史料,都明确记述了京族先祖的移民史。

京族在越南是主体民族,在我国是跨境的少数民族。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但没有文字,通用广东方言和汉文,居民一般都信奉道教和佛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500多年来,中越两国人民的交往从未中断,京族已经与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京族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越南是中国近邻,古称交趾、安南,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其传统医学也与中医学有许多相通之处。《京族医药》一书的作者黄永光(京族,东兴人)、徐奎(防城港人)认为,京族医药的“理论框架是以中医的阴阳理论、五脏六腑理论、望闻问切诊断方法、药物内服加针刺穴位治疗方法为主,临床诊断以辨病为主,病名以主要症状为依据”“京医的诊断方法基本上全盘接受中医学的诊断体系”,这是作者世居京族地区经过长期研究以后得出的结论。但京族移居中国500多年,生活在北纬21度的温和地区,成为中国南方特有的渔业民族,创造了许多因地制宜的渔民文化。其生存环境、食物结构、生活习俗、疾病谱、死亡谱、医疗方式、药用动植物,均与内陆地区不同,决定了京族传统医药独有的内容和特色,《京族医药》对此做了充分表述。其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灵气”学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京族认为,天地为万物之灵,其灵为一巨大灵气。灵气的充沛与和谐乃健康之源,“足余”(过盛)与“欠足”(不足)为病理之根,“顺应”与“不和”为防治之本。犹如中医把阴阳看作“万物之纲纪”一样,京族医药认为灵气之盛衰决定健康与疾病的变化,也决定疾病的轻重与转归。

(二)重视食疗和非药物疗法。京族医药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如肠胃炎、感冒、鱼虾中毒、疮疡疾患、蛇伤虫咬、月经不调、小儿疳积,都有各种预防保健食物,或在日常饮食中加一些草药,做到无病早防,病后又有针对性的饮食调理。东兴是一个长寿地区。据2014年5月统计,全市13.5万户籍人口中,百岁以上(含百岁)老人497人,80岁以上(含80岁)老人888人。其长寿因素与饮食、食疗有很大关系。外治法中,尤其重视艾灸,包括烧艾火(艾绒直接点灸)、隔姜灸、隔蒜灸、合药灸等。即使是用草药,也多用外包、外涂、喷粉、熏烤、焗身、垫睡、浸泡、热熨等方法。

(三)应用鲜草药和海洋药物。京族三岛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5~28.8℃,是个“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也常开”的地方。这里共有野生植物634种,其中药用植物396种。“滨海植物的药用价值以清热解毒、祛风湿见长”。海岛上草药随处可得,药效显著,简便而廉,民族民间医生多用鲜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滨海植物和海洋药物是富有潜力的卫生资源,传统本草里记述较少,京族医药提供的用药经验是十分珍贵的。

(四)单方、验方丰富而有效。在《京族医药》一书中,收载了京医常用药物127种,每种药物后面附方2~3首,共计300余首。另载京医常用单方59个、验方124个(有相当一部分是中药方)、食疗方55个,加上治疗、预防、护理、病后调理的方子,合计收载土单验方600多个,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开发潜力。这些与渔业生活有关的医药知识,是很有特色的传统医学。

京族地区过去缺医少药。民国早期,东兴境内仅有民间医生13人。1934年,西医西药开始进入东兴。至解放前夕,有卫生所1家,医务人员5人,草药医师6人。解放以后,当地医药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目前(编者注:截至2015年2月),东兴市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7家、卫生所31家、民营门诊部7家、个体诊所81家。但传统的、地道的、原生态的民族民间医药人员已经消失,中医、草医、西医混用的京族村医和民间医尚有7人。前面提到,京族地区土单验方丰富而活跃,反映了缺医少药情况下群众自发的医疗自救力量。显然在那个时候,中医学的影响虽然广泛但并不完整,民族医学积聚丰富但尚不成熟,训练有素的医生十分缺乏,民间医生半农半渔未曾专业化。这种情况,在一个人口很少又是迁徙来的少数民族,处于主体民族和主流文化的包围之中,是可能存在的。从2009年起,在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支持和资助下,在《中医药古籍与方志的文献整理》项目中,列入了《广西三个特有少数民族仫佬、毛南、京族医药调查整理》的子课题,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和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合作,承担了“京族医药”的调查整理任务,历时5年,完成了京族医药的调查发掘工作和《京族医药》一书的编著,填补了京族传统医药缺乏文字记载的历史空白。

(诸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