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28日
口中发甜中医分型治疗
口中发甜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口腔问题,一般多考虑与自身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及某些内分泌疾病相关,比如更年期女性,以及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免疫方面疾病,均可出现口中发甜的味觉感受。
中医认为,口甜多为脾虚所致,可大致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寒湿证、脾虚食滞证、脾胃虚弱证。不同证型的症状和表现不完全一致,治疗的方药也不相同。
脾胃湿热证
湿滞中焦,郁而化热,湿热壅滞,阻滞气机,脾津失化,运化转输失常,脾津上溢于口,而致口甜。主要表现:口中时有甜味感,以晨间或午睡后尤为明显。兼见口腻不爽,口干口渴,但饮不多,脘腹痞满,纳差食减,或烦满身重,多食易饥。久病常见精神困倦,面色黄而秽垢,小便黄浑,大便不爽。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象濡或濡数。常用方剂以中医方剂“藿朴夏苓汤”为主,根据实际症状表现进行方药的调整。可能用到的中药有藿香、厚朴、北沙参、茯苓、法半夏、黄芩、佩兰、苍术、木通、薏苡仁等。
脾胃寒湿证
脾胃阳虚,中阳不振,水湿停滞,阴寒内生,阻滞气机,脾阳失升,浊阴失降,清浊倒置,脾津上溢,而致口甜。主要表现:口中时有甜味感,口腻不爽,时吐清涎,食则乏味。兼见形体消瘦,精神不振,面色暗黄而晦,口淡乏味,或恶心呕吐,或脘腹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象细弱或沉涩。常用方剂以中医方剂“温中化浊汤”为主,根据实际症状表现进行中药的调整。可能用到的中药如北沙参、黄芪、白术、茯苓、炮姜、厚朴、陈皮、砂仁、肉桂等。
脾虚食滞证
食滞难化,阻滞气机,脾津上溢,而致口甜。主要表现:口中时感甜味,尤以睡卧醒时尤为明显。兼见形体虚胖,面目浮虚,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或嗳气频出,矢气较多,稍劳易困,嗜睡,肢软乏力,小便混浊,大便不爽。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白黄而腻,脉象缓而无力。常用方剂以中医方剂“保和丸”为主,根据实际症状表现进行中药的调整。可能用到的中药有山楂、莱菔子、神曲、法半夏、陈皮、茯苓、连翘等。
脾胃虚弱证
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减弱,清阳失升,脾失固摄,脾津上溢于口,而致口甜。主要表现:口中时有甜味感,尤以伤食之后明显。兼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困倦嗜睡,头目晕重,气短乏力,口淡乏味,纳差食减,食后脘腹胀满,易为食伤,小便时清时浑,大便不爽。舌质淡而瘦薄,舌苔白腻,脉象虚细或虚大无力。常用方剂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根据实际症状进行中药的调整。可能用到的中药如黄芪、人参、白术、当归、甘草、陈皮、升麻、柴胡、薏苡仁、炮姜、肉桂、大枣、山药等。
(风 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