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21日
“面具”不是一个贬义词
每个人都希望在公众面前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从而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这里所谓的“一面”,在心理学上叫做人格面具。它原义是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用来表明他所扮演的角色。后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延伸了它的含义,他认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以某种角色出现在公众面前,其行为必然会趋于一致并被固化下来。这样一来,此人就具备了这种人格的特点,戴上了某一种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一旦形成,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决定着我们行为的某种固定倾向。在特定的场合,或由于某种原因,某种人格面具便会被激活,成为主导面具,左右着人的行为活动。比如,一个男人可能同时扮演丈夫、儿子、父亲、领导、下属等不同“角色”,他的语言、行为适实按角色呈现。
现在很多人听到“面具”这个词会有比较负面的看法,觉得戴面具就是不真诚、欺骗,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一个贬义词。然而,从上面的定义来看,我们每个人天然就戴着许多面具,和不同的人相处,我们说话、行事方式就是不一样的。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不仅可以促使我们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也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当时的环境、社会,同时也可以保证自己能够与不同的人和睦相处,提高问题处理能力,甚至可以获得更多的角色成就。所以,不必质疑自己、质问他人为何对待不同人有不同的做法,因为人不可能只有一面,人生的角色、定位是丰富多样的,有差异对待的能力也是“社会化”良好的体现。
但人格面具使用不当也可能是有害的。比如一个人过分热衷于自己的某个角色,长期戴着这个面具生活,就会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逐渐与内在天性疏远,违背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和需要,生活在紧张、纠结、压力中,荣格称之为“人格面具膨胀”。面具膨胀的受害者往往是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固化了他们的角色,认为一定要时时顶着成功者的外壳,却会在某天突然感到自己的生活异常空虚和没有意义。这些都不是真实的,而是假装出来的。那么该如何处理好这些面具之间的关系呢?
面具接纳 无论处于哪个环境,首先要去觉察在这个环境中你的主要角色是什么,然后去接受和认同在这个环境中自己的人格面具。出演不同的角色去展示我们的“社会性”,以便更好地生存和生活。同时,在独处时你也可以卸下面具,接纳最真实的自己,表达自己的“独特性”。
面具调整 当不同的人格面具发生冲突时,要适当反省,除了找出冲突的客观原因之外,也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如果你戴着某个面具,却未能将角色必须具备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便意味着面具(人)与角色(职位)不匹配,即你不能很好地胜任新角色。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对面具的觉察能力,还要重视面具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赖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