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14日
小议六腑补法
补六腑的方法,一般都包括在其相表里的五脏之中。如补胃阴即寓补脾阴之中,补膀胱法也包括在补肾法之中,但有的脏腑发生病变,在治疗时还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论治。例如,大肠虚寒出现的泄泻,应结合温中散寒、健脾止利来治疗;胆经湿热证候在清利胆经的同时,还应佐以健脾和胃。
各种补法,是从五脏六腑、阴阳气血几方面来说明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阴阳气血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因而虚证的产生,有的是由于某部自身的病变所致,有的则是受到其他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影响所形成。有时一脏独病,有时几脏同病。所以在临床应用补法时,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不但要抓住主要病机,而且还要根据虚证程度的轻重、病势的缓急、性质的寒热、发生演变的标本等不同情况制定恰当的治疗措施,或正补、或峻补、或缓补、或温补、或滋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补法应的治疗作用。
1.正补:在虚证比较单纯的情况下,如阴虚补阴、阳虚补阳、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五脏中何脏虚损就补何脏,如肺气虚就补肺气,肝血虚就补肝血等。
2.峻补:多用于气血暴脱之证。症见汗出如油、身凉肢厥、气息如丝、面白如纸、脉微欲绝,或出血不止,或大吐大泻、元气欲脱。此时非峻补不能挽其危象,常用方剂如独参汤、参附汤等。
3.缓补:用于久病正虚而不耐补之患者。这种补法选药定方须从容和缓,以逐渐恢复健康为原则,不可骤用参芪鹿茸之类。一般选用太子参、黄精、玉竹、谷芽、饴糖、芍药等药力和缓、补而不峻、不寒不热之品。
4.滋补:用于精血大伤、阴虚劳损,或热病后期、阴液耗伤等证。滋补法是用厚味滋腻之品来填补精血。常用药物有龟板、鳖甲、地黄、紫河车、羊肉、枸杞等,但在滋补的同时,还应顾护脾胃,可加入健脾和胃之品,如白术、生姜等。
5.温补:多用于虚证而且有寒象,或气血两虚、形体不足之证。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当归、肉苁蓉、附子、肉桂、巴戟、羊肉等。
6.凉补:用于虚证且有热象之证,如血虚有热,或热病后期阴液受损、热邪未尽等。常用药物有生地、白芍、玄参、天冬、麦冬、沙参、百合、白及、玉竹。
7.间补:主要结合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来进行补益。例如,脾阳虚、脾失健运而用补肾阳的方法治疗,因为肾阳有助脾阳温化蒸腾的作用,补肾阳亦间接地补益脾阳。再如由于肝经阴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等症,用滋肾水的六味地黄丸之类补养肝血。
8.补气以生血:气血同源,气为血帅,气血可互相转化。气是生血的动力,血是化气的基础,因此血虚者,治宜补血益气。常用方如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等。
9.补先天与补后天: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对中焦有温化作用,能助脾阳运化水谷精微升发阳气,故有“补脾不如补肾”之说。也有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后天充足,不但可以充养全身,并且其精华部分可下注于肾以滋养肾精,所以又有“补肾不如补脾”之论。这两种说法都各有取向,临证时,当视其具体情况,脾虚则健脾,肾虚则补肾,脾胃俱虚则健脾补肾。
总之,补法使用恰当,确能立起沉疴,但使用不当,亦能促使疾病恶化,甚或出现意外。因此在应用时,应灵活掌握,无太过,无不及,该补则补,当用则用,以免闭门留寇,或犯实实之戒。
(张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