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07日

早搏 中医之分型辨治

心脏的过早搏动,亦称期前收缩、期外收缩或额外收缩。患者可无症状,亦可有心前区突然跳动或心跳似乎暂停的感觉。频发的过早搏动可因心排血量减少而出现全身乏力、心悸及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如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因过早搏动而引起心绞痛或使心力衰竭加重。

早搏可发生于正常人,更常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可引起发作。早搏属中医“惊悸”“怔忡”“结代脉”的范畴。其中“结脉”系指脉来迟缓而有规则的间歇,常见于寒凝气滞、癓瘕积聚或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代脉”系指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的时间较长, 主脏气衰微,多见于心脏病(如冠心病、风心病)。中医临床上常把“结脉”和“代脉”通称“结代脉”,医者常用复脉汤、炙甘草汤加减治疗,但其病因病机不一,泥执一方为治,则时效时不效。笔者依临证经验,一般分以下五型论治,获效较佳,现简介治验于下,供同道参考。

心神不宁型:赵某,女,48岁。心悸胸闷3月余,情绪善变怕见人,稍闻声响则心中怵惕不安,自汗,消瘦,乏力,纳呆,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而结。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证属心胆气虚,心神不宁。方用:人参6克,茯神20克,炒酸枣仁20克,炙甘草10克,石菖蒲10克,炙远志10克,郁金15克,龙齿30克,磁石30克,珍珠母30克。7剂,水煎2次,合并药液,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药后,症状大减。连服21剂后,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

:患者时值更年期,而平素体质较弱、心虚胆怯、稍闻声响则怵惕不安,此次发病后,时有心悸并有恐惧感。故按“重可镇怯”原则,在安神定志丸方中加用重镇之品而取效。

阴虚火盛型:孙某,男,28岁。患者心悸胸闷,心烦少眠,头晕目眩,遗泄较频,神疲肢倦,口干口苦,舌质较红,舌苔中黄,脉细促。心电图示提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证属阴虚火盛,水不济火。方用:玄参15克,丹参20克,苦参10克,沙参15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茯神20克,炙远志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10克,炒酸枣仁2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水煎2次,合并药液,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服药7剂,症状大减,连服半月后告愈。

:本例患者因新婚后房劳过度,发病前又因心境不顺,情志不畅,遂因肾水亏乏,虚火妄动,上扰心神,水火不济而致心悸不宁。方中以四参养阴清热,配合石斛、麦冬甘寒之品增强养阴之功。龙骨、牡蛎、枣仁、远志、五味子、茯神、甘草宁心安神。方证合拍,故获良效。

心肾阳虚型:王某,男,50岁。患慢性肾炎3年余,近日感心悸胸闷、气短,形寒肢冷,面色[皓] [光]白,腹胀肢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而结。尿检显示蛋白(+++)、白血球少数,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动过缓、频发房性早搏。证属阳虚水泛,上凌于心。方用:附子10克,白术15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车前子10克,猪苓15克,茯苓20克,炒薏苡仁30克,陈皮15克,甘草6克,生姜10克。服药7剂后浮肿减轻,续服7剂后浮肿消除、心悸大减,连续服1个月诸症悉除。心电图复查早搏消失。

:本例患者由于慢性肾炎多年,且年过“六八”,又有形寒肢冷、舌淡胖大等肾阳已衰之证脉,故诊断为水失温化、泛滥上凌而致心悸不宁、心律失常。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诸方化裁,以温阳化气行水。药后阳复饮化,心悸安宁,故说明辨证不误,药证相合。

气阴两虚型:郑某,男,66岁。反复胃脘部隐痛、灼痛5年,纳呆、便溏。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近2个多月来,心悸胸闷,自汗盗汗,全身无力,头晕,动则气急,舌质红,光滑无苔,脉细促。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T波倒置。证属气阴两虚,心脉失养。方用:太子参20克,玄参15克,丹参20克,生地黄20克,百合30克,麦冬15克,炒酸枣仁20克,沙参15克,炙甘草10克,石斛15克,五味子10克。连续服药1月余,心悸消除,胃痛亦瘥。

:此患者早搏,是由于久病体虚,导致心失所养,故见心悸而伴无力头晕,动则气急,舌红无苔,劳累后加重等体征。方用生脉饮合炙甘草汤加减,并兼顾原发病,是标本兼治之法。经患者坚持服药月余,果然有效。

气滞血瘀型:冯某,男,54岁。患者高血压病史10余年,近半年多以来,自感胸闷气急,出现心慌气短、心悸不宁、心前区刺痛、肢端发麻等症状。察舌质黯淡有瘀点,舌下静脉紫黑,脉涩代。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T波倒置。证属气滞血瘀。方用:丹参30克,炒桃仁10克,当归20克,川芎15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红花10克,降香10克。服药7天后,胸中刺痛消失。连续服用1月后心悸胸闷等症状基本消除。

:此患者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气怒后加重,适当活动反而减轻,综合其脉舌分析,属气滞血瘀无疑。故以活血化瘀之丹参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服后收效较佳。

(梁兆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