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26日
说说我国古人藏冰解暑的那些事
我国商周时期就开始取冰、藏冰了。《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这是一首农事诗,意思是腊月里把冰凿得咚咚响,正月把它贮藏于冰窖里;二月里取冰时要行祭祀,献上羔羊、鲜韭,称尝鲜之祭。
冰最早用于祭神祭祖的仪式上和丧事中。《周礼·天官》:“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古人认为,上供的贡品一定要保持新鲜才符合礼仪。《天官》提到的“凌人”就是负责制冰、藏冰的人,每年最冷的时候便到河里采冰,并将整块的冰深藏于地下的“凌阴”中。上世纪70年代,陕西凤翔姚家岗春秋大型凌阴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对古代藏冰的地窖有了深入了解。从姚家岗遗址看,基本都是在密封的室内再挖出或方或圆深达数米的深穴,深穴底部筑有高台以放冰,还有下水道通向外面以排除冰水。为了隔热密封,这个姚家岗的凌阴,通道上有五道槽门。
古代采冰、贮冰的过程艰难。《左传》介绍:“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可见夏冰得到之不易,因此只有身份高贵的帝王将相才能享用。《周礼》中提到的冰鉴,1978年于湖北发现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中见到了实物。出土的这个青铜冰鉴,为双层器皿,鉴内有一缶,夏季,鉴缶之间装冰块,缶内装酒或其他食物。另据《吴越春秋》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石台,食于冰厨。”这“冰厨”是夏季供备饮食的处所。在旅游中途设有“冰厨”,可以想象,当时冷藏食物已经比较普遍。
古人除了用冰保存食品,更喜欢用其制作“冷食”。《楚辞·招魂》就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意思是说,过滤完的冰镇酒浆真好喝!杜甫的诗里也有:“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有公子有佳人,这表明那时的贵族已经很懂得如何用冰消暑了。
汉魏时期,冰又大量用于室内降温。曹操在邺城建有“冰井台”。《三国志》记载,曹操专门筑造此台用来藏冰,以达到解暑降温的效果。其儿子曹植在《大暑赋》中写道:“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这个“幽馆”,是不是很像一座环保的空调房?
唐代繁荣开放,市场上已出现卖冰的行为。《唐摭言》曰:“蒯人为商,卖冰于市。”但那时的冰还很贵,不过入夏皇家也有赐冰之举。白居易得到皇帝赐冰后“烦暑迎消,凉飙随至”,还写道:“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异之恩。”同样为官的刘禹锡,将新鲜的李子放到盛满冰块的碗中招待客人:“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夏冰》中也写了赐冰一事。
宋代私人贮冰、售冰已经很普遍,而且冰的售价很便宜。南宋诗人杨万里《荔枝歌》云:“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从中可见冰在暑天里对人有多么强的诱惑力。此外,北宋还有专门的冷饮店,售卖冰糖、冰水、冰元子,还可以用冰糖冰过的瓜果来消暑。《东京梦华录》里就记载了凉水荔枝膏。
明代,冰被大量用于渔业之中。有位叫黄省曾的人在《鱼经》中写道,渔民常将一种鳓鱼,“以冰养之”,运到远处,谓之“冰鲜”。
清代藏冰业高度发展,冰不再是昂贵稀罕的东西,百姓也用得起。清宫廷专门负责藏冰的部门,叫工部都水司,每年筑冰近22万块,在故宫附近就有4座半地下冰窖。清代也延续了前朝颁冰的制度。据清人富察敦崇撰的《燕京岁时记》记载:“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一生创作众多诗的乾隆,写了一首《冰果》诗,还教人们如何做这种冰果:“以杂果置盘中,浸以冰块,都中夏日宴饮必备。”今天北京还有个冰窖口胡同,就因清代内宫监冰窖而得名。
说到冰,还想到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文学家梁启超,他的书斋叫“饮冰室”。这个“饮冰”,虽非真的去吃冰,但意义深远。“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是比喻内心之忧虑。梁启超化用“饮冰十年,难凉热血”这句话来表达他作为维新变法领袖人物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抱负的执着。
(徐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