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26日
小儿“夏季热”重在护理
所谓“夏季热”, 也有人叫“病夏”,中医称“暑热症”,是婴幼儿特有的一种常见疾病,尤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最为好发,并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
“夏季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每当进入夏季时,患儿就会出现迁延性(即长时间)的发烧,往往连续一周以上,有的甚至可持续1~3个月;热型不定或不规则,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外界气候越热,体温越高,即使用解热药,有时也无法使体温下降。除发烧外,患儿还有厌食、易烦躁、爱哭闹、睡不踏实、唇干舌燥、口渴欲饮等症状,且喝水量大(日进水量达2000毫升,个别甚至可高达4000毫升),排尿也多,但出汗少或无汗,皮肤干燥灼热,时间一长,导致精神萎靡,形体逐渐消瘦,“病夏”由此而来。但到了秋凉之后,上述不适症状便可不药而愈,然次年夏季到来往往复发,有的可连续多年,症状多比上年度轻,病程亦较短些。
医学专家指出,“夏季热”的主要病因在于该年龄段的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完善,神经系统不成熟,体温调节功能差,发汗机能不健全,不能很好地保持正常的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以致排汗不畅,散热慢,难以适应夏季的酷热环境,从而造成发热持久不退等不良后果。
中医认为,该病多因小儿脏腑娇嫩,阴阳稚弱,机体调节尚未完善,兼之先天体质不足或病后虚弱,不能耐受外界酷暑的熏蒸,使暑邪乘虚侵袭肺胃所致。其病程较长,夏季持续发烧不退可导致患儿抵抗力下降,极易并发其他疾病和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故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小儿“夏季热”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防治的重点在于加强护理,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在炎热的夏季,小儿居室要注意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不时洒些冷水或打开空调(但不要低于26℃),并适时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凉爽、清新。要给小儿穿柔软、宽大的衣服,勤洗澡,勤换衣裤和尿布,既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又有利于身体散热。孩子少汗或无汗时,最好让他(她)用温水洗浴,每天2~3次,特别是睡前给患儿洗温水澡,可以刺激皮肤血管扩张,利于散热,这样可以预防夜间体温过高。
2.在讲究膳食营养的基础上,日常饮食宜清淡。可给孩子多吃些高蛋白、高维生素而又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乳类、蛋汤、肉泥、菜泥及水果汁等;适当补充含卵磷脂、脑磷脂、神经脂和富含微量元素锌的食物,如蛋黄、瘦肉、鱼类等,以促进小儿脑神经的健康发育。具有解毒、止渴和利尿作用的食物、饮料,如西瓜、冬瓜和绿豆汤、金银花露等,也是消暑的上佳之品,小儿可常食用。对于持续发热、口渴的患儿,要及时补充液体,不妨喝些淡盐凉开水。
3.小儿“夏季热”,家长千万不能擅自给孩子用药,尤其是抗生素之类药物。因为“夏季热”并非细菌感染所致,乱用抗生素等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损害孩子的健康。所以,小儿发生“夏季热”时,为了帮助降低体温,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热毛巾或50%酒精擦身,有条件的也可用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一旦体温持续超过39.5℃,并伴有惊跳、嗜睡,甚至惊厥、昏迷等严重神经系统急性症状时,应及时送医救治,以免延误病情而造成严重后果。
(陈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