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26日

湿邪的致病特点与对策

湿为夏秋之交(中医称为“长夏”)的主气,在正常情况下属“六气”范畴。若湿邪太盛,则会成为重要致病原因之一,这时则称为“六淫”。湿邪致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之交最为严重。因夏秋之交,阳热开始下降,雨水增多,因而水气蒸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湿侵袭人体而致,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不能健运,则湿从内生;而脾阳虚衰,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袭击。

湿邪致病的主要特点

1.湿邪重浊 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湿邪致病,多见头重身困、四肢酸懒发沉。如湿邪外袭肌表,则清阳不升,营卫不和,证见头重如裹,身体困乏,四肢酸楚;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和不布,证见肌肤麻木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故又称“湿痹”为“着痹”。“浊”即秽浊,湿邪致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小便混浊、妇女白带增多、湿疹流水等。

2.湿邪黏滞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正由于湿邪致病黏腻停滞,故其致病往往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如湿痹、湿疹、湿温等。

3.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重着腻滞,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犯人体,留滞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失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引发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由于湿为阴邪,故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阳气。脾是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喜燥而恶湿,如果湿邪留滞,则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引发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症。

此外,湿邪致病常与其他外邪兼挟共同致病,如风湿、寒湿、暑湿、湿热等。

湿邪引发的常见疾病

1.外湿证 ①风湿证见为表症,发热,午后为重,汗出而热不解,恶风,头重身困,四肢酸楚。②湿痹,即着痹,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证见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屈伸不利,或肌肤出现麻木不仁等。

2.内湿证 主要是脾病的表现。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健运失职,不能行其津液,聚而成湿,甚至积而为水。内湿所致的主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腻不渴,胸闷,脘腹痞满,头重身困,呕恶,便溏泄泻,浮肿面黄,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等。

此外,湿温、湿疹、挟湿型感冒、暑湿型感冒、胃肠型感冒等,均与湿邪有密切关系。

湿邪致病的防治对策

1.防止外感湿邪 要注意尽量避免涉水淋雨、水中作业、汗出沾身,防止湿邪伤身。头身出现大汗淋漓时,切不可为贪一时之快,用冷水浇头冲身。

2.改善居住环境 不可居住在低矮潮湿之地,居室要干燥向阳,晴天要开窗通风,阴雨天外面湿气大时则应少开窗,或利用除湿器以及电扇、电热毯、空调和电熨斗的除湿功能,保持室内空气湿度不超过60% ,以减少与防止湿邪伤害。

夏日避暑不可过于避热趋凉,不要露宿于过道和室外通风口处,天再热也不宜赤身露体,睡眠应穿背心短裤,用毛巾被或凉被将腹部遮盖,以免夜间风雨来袭,感受风寒湿邪,危害健康。

3.注意调整饮食 少吃生冷瓜果,老人、儿章和体弱者尤不可贪食冷饮冷食。应适当常吃些具有健脾除湿厚肠作用的药食,如扁豆、绿豆、薏苡仁、山药、茯苓、芡实、赤小豆、莲子等。

4.重视中药调治 年老体弱、脾肾阳虚者,必要时可采用温肾、健脾、助阳之治则,以附子、干姜、白术、苍术、山药、茯苓、薏苡仁、藿香、厚朴、半夏等为主药组方,进行调补治疗。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人参理中汤、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以增强体质,减少与防止湿邪伤人。

(孙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