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7月29日
让壮医药“惠泽天下”
——记第二届全国名中医黄汉儒
■ 本报记者 黎 佳/文 陆 文/图
黄汉儒,1943年1月出生于广西忻城县,1965年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至今。从事挖掘、整理、研究、推广壮瑶等民族医药工作56年。黄汉儒是我国壮医药学术理论和壮医药学科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为壮医药的发掘、传承和科学应用做出了卓越贡献。
2022年7月20日,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主会场在北京召开。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壮医学术首席专家、民族医院报首任社长黄汉儒获得“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历古而弥新的中医药学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大好机遇。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其中就有挖掘古籍时代价值的内容,这对一生致力于古籍工作的黄老来说,看到了民族医药发展腾飞的希望。“广西很早就开始古籍整理工作,30多年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今年国家出台这个政策,可谓是高瞻远瞩,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也对古籍整理工作和要求提出了新的高度。我们要在新的高度上继续保护好、用好民族文化,使它们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弘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黄汉儒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20世纪80年代,壮医药发掘整理全面开展。正是这一次国家民委的古籍抢救整理政策,让他扎根民间,致力于民族医药整理,这一干就是一辈子。以他为代表的一代民族医药工作者为壮族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推广、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壮医药,他带领自治区卫生厅民族医药古籍整理办公室的同志以及广西中医学院、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医史文献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分别从文献收集、文物考察和实地调查三个方面进行发掘整理工作,查阅数以百计的历史资料、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收集了大量历史的和现实的有关资料,对壮医药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先后整理发表了《靖西县壮族民间医药情况考察报告》《关于壮族学史的初步探讨》《壮医源流初探》《壮药源流初探》《土司制度下的广西民族医药》等多篇医史论文,并主持完成了《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重大科研项目,有力地证实了壮医药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和对壮族人民的健康繁衍的重要贡献。
1985年,黄汉儒受命主持创建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于1988年建成投入运营,首任并连任所长16年之久。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2009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2016年整建制并入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为壮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后又积极倡导促成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的建立,并担任名誉院长;2008年国家批准壮医医师资格开考,他担任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此外,他还创办了《民族医药报》和广西民族医药协会,打造了壮医药对外宣传、学术交流的平台。
黄汉儒将壮医的思想与医疗实践有机结合研究,在壮医药的历史起源和基础理论等许多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概念,首次构建了完备的壮医药理论体系,编著出版的壮医药奠基性著作《壮族医学史》和《中国壮医学》,总结出了“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百病”的壮医核心理论以及“痧、瘴、蛊、毒、风、湿”六大病症,“重视目诊,五诊合参”的诊断方法,“调气、解毒、补虚”为特色的治疗原则等壮医学说,使壮医药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2020年,黄汉儒主编的《壮族医学史》英文版发行,这是壮族医药类丛书首次翻译成英文,成为国外医学专家、学者了解研究壮医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壮医走出国门,走向东盟乃至世界的一个新里程碑,具有深远意义。
黄汉儒不仅长期从事壮医药史、壮医理论研究并有重大突破和贡献,也是壮医药临床服务的领军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擅长运用壮医技法方药治疗慢性病及一些疑难病症,如痧病、毒病、风湿、心脑血管病、部分肿瘤等,还擅用壮医穴位刺血、壮医火针、壮医药线点灸、壮医药物竹筒拔罐及壮医刮疗等特色诊疗技术;同时对壮药田七、肉桂、葫芦茶、牛大力等的使用有独到心得。在他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武打将军酒、痛风立安胶囊等壮药制剂相继研发问世,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享誉杏林。
从事壮医药事业50多年,黄汉儒身上满是荣誉:桂派中医大师,壮医理论体系研究第一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第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会长、广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民族医药报》首任社长等。并著有《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发掘整理中的壮医》等著作9部,发表论文50多篇。
虽然兼任职务颇多,但他从来不炫耀这些“光环”,而是作为一种肩负的实实在在的社会责任,一丝不苟地履行着他的职责,孜不倦地为壮医药事业努力工作着。退休之后,他还一直为壮医药的发展而努力奔走。每年出席人大和政协会议时,特别关注人民群众对发展民族医药事业所提出的要求、愿望和建议。选择医药卫生状况较差的少数民族地区,深入调查研究,写成调查报些或政协提案和人大建议案,郑重地向政协、人大等部门提出;为加强民族医药立法工作,保护民族药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和设想。自治区人大在制定《广西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时,曾几次征询黄汉儒的意见,并请他列席区人大常委会会议。
作为壮医药的继承者、挖掘者、整理者,黄汉儒对壮医药的研究已深深扎根于民族医学大地。早已退休的他还经常参加民族医药的学术交流会,以他对壮乡人民的深厚情感与对壮医药发展的执著追求,以他的“让壮医药立足于民族医药之林”的壮志,继续探究着壮医药发展、传承之路。
2022年7月,他获得了“全国名中医”的荣誉称号,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这位耄耋老人十分谦虚,他高兴的不是自己获得了荣誉,而是高兴国家对民族医药的重视和认可度越来越高。“壮医药是壮族的民族传统医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从历史上来看,壮族地区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流行性传染病,壮医壮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保护、整理、传承壮医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意义非凡的。我们壮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将挖掘出来的史料文献和珍贵资料,经过重新编辑整理,赋予他们新的生命。”黄汉儒对记者说。
如今,他虽已杏林春满,但仍淡泊名利,他还要继续努力,为壮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发挥余热,他的理想就是让壮医药“惠泽天下”,健康百姓,造福民众,才能不愧对“全国名中医”的称号。
黄汉儒为群众义诊。
黄汉儒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民族医药报》创刊号
黄汉儒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