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7月29日

孜孜以求为壮医

——记第四届国医大师黄瑾明

■ 本报记者 陆 文

在壮医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医术精湛、德高望重的医务工作者,他们长期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奋斗,为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瑾明作为壮医代表性人物,为成为真正的壮医学者而努力,为传承、发扬壮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为推进壮医学科的专业化建设,为壮医药事业的发展画上了熠熠生辉一笔。回顾黄瑾明教授致力推动壮医药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壮医人的初心与使命,理想与信念,见证壮医发展点滴。

1.广西第一个国家级中医学术流派

——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

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厘定的中国十大针灸流派中的一个学派,是壮医临床医学中的瑰宝之一。黄瑾明是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2年批准并资助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设立“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建立两个传承工作室,创建六个二级传承工作站,设立三个示范门诊,组建了34名学术传承人的学术团队。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1名,主要传承人6名,后备传承人4名。初步构建了一支开拓创新的复合型流派传承人才梯队。

黄瑾明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2.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壮医疗法

——“线”到病除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生命力是临床疗效。在代表性传承人黄瑾明教授的带领下,其研究团队开展了对本疗法的理论研究和广泛临床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迎。中央电视台于2009年11月,派出两名记者专程观摩并拍摄黄瑾明教授运用本疗法的实况,并在中央电视一台《科技博览》栏目,播出了《“线”到病除》专题节目,并制成在线视频,时长将近30分钟,引起广泛关注,许多病友纷纷从各省来到南宁,希望能够体验药线点灸疗法。

3.首家公立壮医临床医疗机构

——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广西全面开展了对壮族医药的发掘整理、研究提高和推广应用工作。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前身)于1983年成立壮医药研究室,由班秀文副教授任主任,黄瑾明和黄汉儒讲师任副主任。此后,于1985年创办壮医门诊部,当年4月1日开诊,由黄瑾明任主任。门诊运用壮医为群众治病,标志着壮医从此从民间进入了高等中医学府,进入了国家医学殿堂,促进了壮医临床医学蓬勃发展。

4.首次提出“壮医天阴阳针法”

长期以来,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在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黄瑾明教授的带领下,通过对壮族民间流传的壮医天阴阳理论和脐环穴效验的调研和结合性研究,2020年9月创造性的提出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壮医天阴阳针法。天阴阳学说是在古壮医“公母”概念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壮医独特的临床认识进行理论升华而形成的壮医阴阳观,是黄氏壮医针灸流派的指导理论。传统壮医特定穴位脐环穴可分为天地人三部,是壮医天阴阳理论特色的体现,可通调周身诸病,是黄氏壮医天阴阳针法的核心选穴。

2020年9月6日,黄瑾明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探源“壮医天阴阳理论”。

5.壮医第一项科研成果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整理和疗效验证研究》

壮医研究室和壮医门诊部的创办,为壮医临床医疗和科研创造了条件。第一项科研课题《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整理和疗效验证研究》(1983.10~1991.10)历时8年,对该疗法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疗效验证,并出版学术专著,使这种历来为口耳相传的民间医技,成为有理论、有规律、有学术规范的医疗方法,填补了壮医无专著的空白。本成果荣获1992年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题第一负责人是黄瑾明。主要完成人有:黄汉儒、龙玉乾、黄鼎坚、邓秋妹、董明姣、徐守中、黄振兴、邓家刚、钟以林、叶庆莲、黄艳宁、刘群英、李善忠。

6.第一部壮医针灸学专著——《中国壮医针灸学》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1985年,南宁市武鸣区大明山西周骆越古墓出土两枚医用青铜针,说明壮医针灸很可能就是中医针灸学的源头。

30年来,黄瑾明及其学术团队骨干,带领壮医针灸团队全体成员对流传在壮族民间的各种针灸疗法,进行了严密的科学研究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经过国家鉴定的科研成果。主要有: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整理和疗效验证研究》(1992年,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壮医药线点灸疗法(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1997年,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壮医研究成果获准引入大学本科教学,开设了壮医针灸课程,成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特色;3.《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证作用规律及疗效原理研究》(2000年,获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广西中医药大学建校以来,首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研项目;4.《壮医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研究》(2012年,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瑾明及其团队在上述科研成果及长期临床应用基础上,于2010年出版了《中国壮医针灸学》专著,是壮医针灸史上的第一次全面总结,标志着壮医针灸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壮医针灸疗法上升为壮医针灸学。2011年,《中国壮医针灸学》荣获第十六届广西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7. 壮医第一项国家级非遗名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是壮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于柳州地区,主要传人是龙玉乾。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黄瑾明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对该疗法进行全面的发掘整理、研究提高和推广应用工作,治愈了大量病人,形成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和《壮医药线点灸临床治验录》两部专著,培养了大批临床人才。该疗法2010年编入《中国壮医针灸学》一书,成为壮医针灸学的重要部分;2011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瑾明是代表性传承人。

外国友人体验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