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7月29日

传统医药与民间医药(上)

我国的传统医药,除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以外,还有丰富的民间医药。在今天,民间医药有两个含义。一是从体制上说,分公有制和私有制,分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人员有体制内和体制外之分。体制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属于国有单位和编内人员,体制外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属于民间机构和民间医药人员,故后者称为民间医药。二是从学术上分,我国的传统医药习惯地分正规医学和民间医学。正规医学是正统的、庙堂的、主流的、编入教科书的医药文化,例如以《黄帝内经》一脉为主的中医学是我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主流医学。民间医学是指既无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也不属于主流医学的、在野的、流散在民间的医学群体或医学流派,统称民间医药。这里所指的民间医药就是指后面这一类,例如民间走方医、黄氏医圈、太白七药、佛教医药等。

1.民间走方医

民间走方医又称铃医、串医。古人说,经方脉论,各医专门,独“走方铃医”自为一科。他们显然是医学的另类,始终“为国医所不道”(清代赵学敏《串雅内外编》语)。但他们中不少人精通各科,熟谙贱(药物不贵)、验(下咽即能去病)、便(“其药山林僻邑,仓卒即有”)三字诀,掌握顶、串、截三招。“药上行者曰顶,下行者曰串。顶药多吐,串药多泻。截,绝也,使其病截然而止。”清代的赵学敏是一个思想通达,博采众长的人,曾写过《本草纲目拾遗》。他不禁感叹道:“谁谓小道不有可观者欤?亦视其人之善用斯术否也!”

由于医药管理日益规范化,今日走方医几近绝迹。但余音如缕,民间少量犹存,他们已失去“走”的特点,而是躲在闲市深巷,凭一两手绝招接待求索者。

2.黄氏医圈

“黄氏医圈”是以“圈论”(近似于圆运动)治病的一个医派,其创始人为唐末五代时期江西邵武黄氏,当代传承人为昆明军区主任医师黄传贵。2004年,黄传贵凭记诵整理出《黄氏圈论》一书。《黄氏圈论》是一本讲宇宙、天地、生命、医道的书,也是讲生命的生成、联系、变化、转归的书。它提出“中生万物”的概念,将生命与万物相联系,从物、神、性、气、血、道、光、温八个方面(生命八字)切入临床,治疗多种疾病。

整理成书的部分,并非是“黄氏医圈”的全部。黄传贵在《黄氏圈论》的扉页上写道:“将世传的‘黄氏圈论’中对现代社会有启迪的部分整理成文,并公诸于世,变家宝为国宝,变家传为国传,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服务,是我终生的夙愿。”《黄氏圈论》出版的时候,我曾为之序。后来我给这个序加了一个题目——“哲学的圆润与医学的棱角”。现将这篇文章附录于下:

哲学的圆润与医学的棱角

《黄氏圈论》是一部具有原创性、传奇性的传统文化作品,是一部别具一格、别有洞天的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医学著作。它没有藏之名山、藏之金匮石窟,或是尘封在庙堂藏书楼的某个角落。它一直流传在民间,深藏在传人的记忆里,成为一千年来单线传承、口诵心授的一个奇迹。

《黄氏圈论》是由黄氏先人(唐末五代人)创作,黄氏家族世代传承,“八代为一轮转,一脉单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口承身教,死记硬背。至近代传至云南昭通巧家县大药山黄氏后裔黄传贵这一辈。经黄传贵背诵、录音、整理、诠释,历时十余载,八易其稿,终于以今天这个面目呈现于读者面前。

《黄氏圈论》是一本讲宇宙、天地、生命、医道的书,是讲它们之间的生成、联系、变化、转归的书。它属于中国古代哲学,但由于它最后归于医理,用以解析生命和指归医疗,所以又是一部医学基础理论之作。《周易》《老子》《论语》《内经》,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医学理论,而“黄氏医圈”则是中国人对世界观、生命观的另外一种表述。

《黄氏圈论》提出“中生万物”的概念,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产生于 “中”。“中”是宇宙发生的起点、万物萌发的原力、运动平衡的中枢、变化转 归的依据。《黄氏圈论·第三》说:“中生万物,中为物源。万物归中,中为物极。万物有中,中为分合。”黄传贵解释说,狭义的中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与归。广义的中是指事物存在的中界,如阴阳之交“交”为中,阴阳之分“分”为中,东西南北“立”为中,夹江两岸“桥”为中,一分为二“分”为中,合二为一“合”为中,正负与零“零”为中,天地与人“人”为中,物 神与性“性”为中。“中”自始至终存在于事物的内部,从而也就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以“中”为起点,把万物的存在、变化、发展、转归、终结过程,归结为“和存、相称、离杀、转归”四个方面。转归不是消失,不是灭亡,而是变化,是生的再现,于是物质不灭,运动不息。

《黄氏圈论》认为“万物有命”。这是一种广义的生命观,是一种对生物链的深层次的认识。其中“人命乃万命之首命”,即人为万物之灵,使“圈论”的哲学命题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展开,自然地进入到“圈论”中的“医论”,成为《内经》之后另外一个中医学或民族民间医学的基础理论。

《黄氏圈论》提出自然界任何生命都具有两个生命体和三个世界。“两个生命体”直击“物质与精神”这个哲学的根本命题,“三个世界”即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命(性)源世界。如果说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科学,那么,《黄氏圈论》对命(性)源的认识以及命源和精神之间的独到见地,应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早期发现之一。

《黄氏圈论》用“天地八字”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认识模型。“圈、网、族、形、数、向、力、时”这八个字是对宇宙模型的精确描绘,是《黄氏圈论》哲学体系的主体。《黄氏圈论·第八》云:“万物有圈圈为界,万物有网网相连。万物有族族相聚,万物有形形区辨。万物有数数大小,万物有向向方圆。万物有力力变因,万物有时时运转。”这八个字把整个世界多维地、联系地、动态地、一网无漏地呈现在人们的认识和控制之中,其逻辑的严密性、思辨的完美性达到至善的境界。

《黄氏圈论》对生命系统的认识概括为“生命八字”,即“物、神、性、气、血、道、光、温”,点明了生命存在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物、神、性是生命之本,气、血、道是生命体内部的精微物质和运行通道,气、光、温是生命存在的外因。气有气道,血有血道,物神一体,命性相济,这些都和中医基础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氏圈论》中的“图环命理图”是一个宇宙生命的方程式,与周易八卦、河图洛书相似相应,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和人体的认知以及对生命规律的探索,进入数理抽象的语境。

通读《黄氏圈论》,可以想象在唐末五代那个马乱兵荒、群龙无首、思想失控、大隐于市的年代,黄氏先人与两三素心人夜观天象,日悟人生,比象取类,超然抽象,对宇宙、生命进行深入探讨,精心描绘,沉醉于命性之内,升华于形而之上,浩浩进入哲理的世界。在《周易》与诸子百家中似乎可以找到它的某些线索,但又分明是独辟的蹊径;在儒、道、释的经旨要义之间,似乎可以看到它们文化的背影,但又有唐风闽山可供索隐;在《黄帝内经》的纵横发挥之后,似乎可以看到它们在某些生命现象上的重合,但又未受其阴阳纲纪的约束。这就是本书既与中华文化有割不断的联系,又具有明显的开拓性和原创性之所在。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崇山峻岭之中,《黄氏圈论》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让读者自己细细品味了。

《黄氏圈论》世代相传,其间必有创新,必有发挥,日臻丰满,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分辨其源与流。《黄氏圈论》经黄传贵精心整理和诠释,实际上已经融入不少黄传贵的见解和他的创造,聪明的读者也一定看得出来。

《黄氏圈论》诞生于唐末五代初期,由福建邵武的黄氏家族著述和珍藏,我暗暗相信当初是编著成书的。因为黄氏祖先出身显耀,弃官归里,在福建一隅潜心为学,具备了著书立说的一切条件。从字义之深奥、逻辑之严谨、章节之分明来看,也可以证明当初是出之于文章高手。后来掌握《黄氏圈论》的一脉,辗转江西、云南等地,最后落脚云南昭通,中途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战乱、天灾、饥荒,因贫困颠沛而成文盲,使原书佚失,阅读中断,于是教育子孙死记硬背,记在脑子里,深藏于记忆中。现在这个稿子,就是黄氏传人黄传贵凭记忆背诵下来,记述成稿,经过整理后完成的。黄传贵说,幼时他父亲教给他的时候,点一炷香,让他背。背不出来就打,直到背诵如流为止。他说,那些年做道场,念三天三夜的经,都是背出来的。他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常是一个人拿着录音机,来到山野空旷无人之处,滔滔背诵,之后回来整理成文字。这一点,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口头传承能力的认识。民族民间医学在传承过程中,把医学知识经验编织成顺口韵语,由医家子弟和群众世代传诵,其口承方式和口承水平、口承成就是真实可靠的,是值得信赖的。同时,我也发现黄传贵有极高的天赋,他才思敏捷,聪慧过人。他的脑子像一台高速旋转的机器,人家转动一次,他已经转动十次,这是一种超乎常人的本领。加上其非凡的勤奋和坚强的毅力,使他的智慧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我多次听他叙述在西藏等地当兵的戎马生涯,访问过他的书房,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博学通儒。他为了研究肿瘤,到图书馆查阅和收集了1950~1993年的国内有关报刊,摘录其中关于肿瘤的报道,做了十几万张卡片。他说:“看来,‘文革’以前的报道都比较实任,我选了一些方子的确有效。”一个人能花那么大的功夫收集前人的知识来丰富自己,他治疗肿瘤的突出疗效也就可想而知。黄传贵不是圣人,他的医道高明是建立在广采博取、积累深厚的知识基础上的。才华横溢加孜孜不倦,这正是黄传贵的成功之路。

《黄氏圈论》之圈,就是圆。圆是中国文化的标记。尽管千百年来“圈论”一直作为民间文化代代相传,但它无愧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杰作,是中华文化这棵长青之树结出来的一个美丽果实。

(诸国本)

(未完待续)